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2021年浙江省传播学年会召开,我院四位教师学术论文喜获佳绩

近日,“社交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规则与机制”高峰论坛暨2021年浙江省传播学年会在浙江工商大学顺利召开,我院多位教师受邀参会并获得了此次峰会设置的论文荣誉奖项,其中范红霞、孙金波的《社交媒体传播中的情感暴力、认知失调与媒介救赎》与方玲玲的《“隔离”的隐喻:反思疫情风险中的“共同体”》两篇论文获得一等奖,顾杨丽、辛昊航的《数字治理的背景下“文旅绿码”的创新和实践意义》以及王艳、周玖宏的《创造·掌控·演绎:论剧本杀主持人多重角色的建构》两篇论文获得三等奖。

访谈面对面 对话获奖老师

“当大家都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去表达个人的情绪,有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并不是在于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想要表达的某种情绪。而我们的回应很多时候也是基于情绪的表达。”

——范红霞

在全媒体时代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社交媒体中的情感暴力日趋显著,论文《社交媒体传播中的情感暴力、认知失调与媒介救赎》正是基于这样新动态发生的深刻思考。在编写论文内容时,范红霞选择将情感暴力的现象问题聚焦于私人关系之间,尤其是体现在于亲密关系之中的两人因某些原因发生冲突或是出现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会更加倾向于对对方使用语言暴力的这类情况的探讨。

当被问及论文所涉及到的比较前沿又具有价值偏向的话题是否应该推广以及如何传授的问题时,范红霞回答道:“不会专门去谈论,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媒介素养,会在课上面对学生进行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我觉得这是认知层面的一个提升,因为有些隐形的媒介暴力、话语暴力和符号暴力等等,它可能会以一种无所察觉的形式潜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最后侵入我们的心灵和意识,那么我就希望学生们可以在我的润物细无声的教授中培养出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健康的、正常的媒介意识,让他们学会去分辨不良的信息”。身为教师,范红霞始终坚持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够利用好课堂这一平台,通过自己的引导和讲述让同学们能够产生认同与共情,让大家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从而引起相应的思考与反思,进而也能帮助大家树立起一种比较强大的内心力量和清醒的自我认知。

“‘隔离’一词是疫情期间媒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高频词,它具有医学和社会学的多重含义。作为风险管控措施的‘隔离’划分了共同体的边界,其社会意义中的‘污名’以及风险的‘归咎’反应又产生了新的区隔,对于我们共同体的建构产生复杂的影响。”

——方玲玲

《“隔离”的隐喻:反思疫情风险中的“共同体”》一文自去年疫情爆发时开始萌发选题的嫩芽,并在日常课程教授所带来的启发和思考中逐渐孕育成型。

教学相长,毋庸置疑我主讲的《传播学概论》与《媒介与社会》都需要密切关注媒介化社会中的动态,保持对当下现实的敏感度,以传播学、社会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这无论对课程讲授还是学术研究,都很有帮助。我一直都认为,科研和教学并不矛盾,学术上的提升,可以帮助改进教学效果,有助于知识点的拓展,强化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起到助推作用。”方玲玲说道。

当谈及大学生应如何写好论文问题时,方玲玲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大学阶段,我认为最好是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倒不一定要去写论文,但可以掌握研究方法,比如文献阅读、数据搜集和整理等能力。我一直觉得传媒专业的本科生,一定要有社会观察力,要能关注别人关注不到的人群和现象,从中发现它的社会价值。大学是积累的阶段,对于传媒专业而言,更好的毕业设计呈现方式是毕业作品,可以去完成深度报道、纪录片等等,把它们作为自己大学四年的成果,至于论文,可以在硕士、博士阶段再去完成”。

此外,方玲玲也建议即将面对毕业论文压力的大三、大四的同学不要为了写论文去阅读,而是通过培养阅读习惯来促进学术思维的形成,希望能够多看传播学、新闻学专业以外的书,比如徐贲《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等等。

“‘文旅绿码’是我们学校的校友张敏创办的博物文化公司所创设的项目,在疫情之下,他们将博物馆文旅的入场管理通过大数据进行关联,有力推动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的复苏,是社会治理与‘数字+改革’的典型案例。”

——顾杨丽

作为师生合作论文,《数字治理的背景下“文旅绿码”的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获奖可谓学术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双赢。谈及本次与广告1902班辛昊航同学的合作,顾杨丽老师表示:“教学相长,这不仅是响应学校鼓励师生协同科研的号召,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能学习到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写作方法,能积累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尤其当前,很多学生有境内外升学的愿望,对于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也是我们学院重点在关注的分层分类培养重点方向之一。”

后续,她会与辛昊航继续完善论文,促成其发展为相关书籍当中的一个篇章并争取以新面貌再次对外公开发表,同时也希望能够和学生一起摩擦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兴线下娱乐社交方式,因为它良好的社交体验和新颖的游戏形式受到大量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剧本杀”目前在行业管理和引导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王艳

《创造·掌控·演绎:论剧本杀主持人多重角色的建构》一文选取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王艳看来,剧本杀是一个多维沉浸式社交传播方式。

此前“剧本杀”是否能够走进大学校园一问曾引起大学生激烈讨论,对此王艳表示:“剧本杀涉及的策划、编剧、导演、主持、营销传播、项目管理等,与我们学院很多专业课可以对接,作为实操的课题之一,供有兴趣的同学参与”。

当被问及论文编写中是否遇到困难时,王艳表示,由于“剧本杀”本身自带的聚集性、线下性特征加之近期疫情因素影响,论文编写在实店调研、获取一手资料等环节受到了一些限制。基于本次论文编写的经验总结,王艳在论文选题和内容上给同学们提了一些建议:“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多读书读报,注意观察周围的热点文化现象。选题方面,我是比较倡导抓住业界有需求的‘真实命题’去开展学术研究。同学们比较年轻,如果还没有这方面的发现力和科研机会,可以跟着你的导师和学长一起干起来。至于论文内容方面的要求,力求逻辑严密,语言通顺,图文并茂,言之有物。最后也希望同学们都能撰写出优秀论文甚至获奖论文。”


当下话题,师生共研,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定会结出丰硕成果。

文字:传媒记者团 孙文凤

采访:传媒记者团 何文静 何雨欣 钟楚涵 杨婷 虞婕 杨佳妮

排版:传媒记者团 钟楚涵 符若晗

编辑:陆思远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